全省200多名相关医务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其中主要学员来自攀枝花辖区。
通过赛前的精心准备,两位圈员在发表赛中沉着冷静、表现优异,清晰展示了该项目的改进过程及成果,吸引了现场专家及同仁的目光,赢得了阵阵掌声。质量功能展开(QFD)已成为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与创新方法,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程建筑、软件、服务和产品设计制造等领域。
9月26日-27日,由亚洲质量功能展开协会(AQFDA)主办的亚洲医疗质量创新项目发表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44家医院的48个质量改进项目参赛。我院胸部肿瘤科品管圈圈长及圈员参赛。通过参加本次发表赛,同行圈再次向国内外医院管理专家及同仁展示了我院在肿瘤患者质量管理方面改进的努力及用心,未来同行圈将继续利用质量管理工具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肿瘤患者的满意度。日本的国际著名质量专家新藤久和、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刘庭芳、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吴桐毅等多位专家担任评委。2015年,我院同行圈针对肿瘤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开展了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圈长岳志瑛牵头组建了由医、护、药师及心理治疗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并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有序展开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有形及无形成果。
在发表赛中,我院胸部肿瘤科同行圈圈员谢欣雨、但诗琪对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提高肿瘤患者疼痛缓解率进行了现场口头汇报。亚洲质量功能展开协会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QFD交流平台。今年6月,基地正式开班,第一批学员是来自省内外各级医院的护理骨干及护士长。
呼吸慢病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携手合作,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从医院到社区、家庭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理论与实践,并深入到临床开展危重症患者的肺康复实践,到社区观摩肺康复在社区的落地与实践,了解呼吸慢病患者社区管理体系,参与出院患者的家庭随访。慢性呼吸疾病管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慢性呼吸疾病管理专科护士做出贡献。为了进一步提升各学员的教学、科研、患者健康教育等能力,基地培训班还特别增加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PPT制作能力培训、科研论文资料收集与撰写技巧及科普推文编辑技巧及实操等,全方位提高学员的综合技能与素养
8月21日,苏格兰抗菌药物处方组织主席Dilip Nathwani教授一行来我院交流访问,我院医务部、感染科、实验医学科、临床药学部等部门/科室共计5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与会人员就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工作模式、团队建设、MDT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相关科研和学术文章发表等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Dilip Nathwani教授任苏格兰泰塞德Academic Health Science Partnership(AHSP)联合主任,苏格兰抗菌药物处方组织(SAPG)2008-2017年主席及英国抗微生物和化疗学会(BSAC)主席。医务部质控科陈相军科长作了题为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模式探索的报告,具体阐述了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现状。Dilip Nathwani教授作了题为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Hospital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s-Focus on sharing global learning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目前国际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工作进展和下一步计划。2015年,因为对感染性疾病治疗作出的卓越贡献,他被英女王陛下授予大不列颠帝国勋章。
Dilip Nathwani教授撰共发表各类出版物250余篇,为抗菌药物管理研究和创新做出了一系列地方性、国家性和国际性贡献。会议由感染科主任吕晓菊教授主持医务部质控科陈相军科长作了题为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模式探索的报告,具体阐述了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现状。2015年,因为对感染性疾病治疗作出的卓越贡献,他被英女王陛下授予大不列颠帝国勋章。
会议由感染科主任吕晓菊教授主持。Dilip Nathwani教授撰共发表各类出版物250余篇,为抗菌药物管理研究和创新做出了一系列地方性、国家性和国际性贡献。
与会人员就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工作模式、团队建设、MDT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相关科研和学术文章发表等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8月21日,苏格兰抗菌药物处方组织主席Dilip Nathwani教授一行来我院交流访问,我院医务部、感染科、实验医学科、临床药学部等部门/科室共计5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
Dilip Nathwani教授任苏格兰泰塞德Academic Health Science Partnership(AHSP)联合主任,苏格兰抗菌药物处方组织(SAPG)2008-2017年主席及英国抗微生物和化疗学会(BSAC)主席。Dilip Nathwani教授作了题为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Hospital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s-Focus on sharing global learning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目前国际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工作进展和下一步计划同时,ROSA机器人的引进和该手术的顺利实施,填补了该项技术在西南地区的空白。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通过手术团队的高效配合,成功将11根电极植入患者颅内。患者于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张恒副教授处就诊,诊断为左侧颞区癫痫。患者为一名28岁女性癫痫患者,病程长达5年,癫痫发作时会感到恐惧,双眼凝视,右上肢不自主抖动,平均每月发作7-8次,持续约10余秒,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和生活。
而ROSA只需术前行头颅MRI、头部CT扫描。麻醉医师术前访视、提前制定麻醉计划,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
两周的脑电监测,患者共发作癫痫5次,癫痫灶部位已成功确定。传统的硬膜下电极埋置方法,多使患者对手术感到恐惧、紧张,还需承担开颅手术带来的痛苦及风险。
术者使用ROSA注册、识别扫描、三维重合、验证、定位、钻孔、电极植入。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神经内科进行脑电图监测。
在接到手术通知后,麻醉手术中心医护团队立即作出人员安排,为该项新手术的顺利实施积极准备。8月15日,我院神经外科张恒副教授及其团队在麻醉手术中心医护共同协助下,使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botofStereotacticAssistant,ROSA)成功实施了左侧颞叶立体定向脑深部电极植入术(SEEG)。框架式立体定向技术虽相对减轻了创伤降低了风险,但框架的安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术者手术野的操作,框架的佩戴仍使患者感到恐惧、自我形象紊乱。8月15日早上9:00,张恒副教授运用ROSA,为患者实施SEEG立体脑电极植入术。
于8月29日转入神经外科,进行颅内电极拔除,定于四周后行癫痫病灶切除术。术毕应用电生理监测确定电极为功能状态,复查CT确定电极末端与计划靶点位置一致,误差小于0.5mm。
为了准确定位癫痫灶并将其切除,张恒副教授决定使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术后随访,患者表示期间无任何不适,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术者进行术前评估,提出致痫灶可能的定位范围,确定颅内电极所需要覆盖的区域,由ROSA利用三维触合软件进行人脑虚拟三维空间重建,设定靶点并模拟出避开血管丰富、重要功能区域的电极植入入路,具有微创安全、精准定位、操作简易等特点。巡回、洗手护士术前认真学习ROSA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沟通关怀、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合理布局手术间,保障ROSA与术者的操作空间
框架式立体定向技术虽相对减轻了创伤降低了风险,但框架的安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术者手术野的操作,框架的佩戴仍使患者感到恐惧、自我形象紊乱。患者于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张恒副教授处就诊,诊断为左侧颞区癫痫。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通过手术团队的高效配合,成功将11根电极植入患者颅内。术者使用ROSA注册、识别扫描、三维重合、验证、定位、钻孔、电极植入。
麻醉医师术前访视、提前制定麻醉计划,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于8月29日转入神经外科,进行颅内电极拔除,定于四周后行癫痫病灶切除术。
术者进行术前评估,提出致痫灶可能的定位范围,确定颅内电极所需要覆盖的区域,由ROSA利用三维触合软件进行人脑虚拟三维空间重建,设定靶点并模拟出避开血管丰富、重要功能区域的电极植入入路,具有微创安全、精准定位、操作简易等特点。为了准确定位癫痫灶并将其切除,张恒副教授决定使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
两周的脑电监测,患者共发作癫痫5次,癫痫灶部位已成功确定。而ROSA只需术前行头颅MRI、头部CT扫描。